宜昌市科技高中课程结构与说明
第一部分 课程建设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突破口,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做大复兴的基础工程,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上海两地率先开始了新高考改革。2016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我省新高考改革时间和路线图,2018年在秋季高一入学新生中整体实施、全面实行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2021年实现“两依据、一参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湖北省人民政府的文件精神,搞好我校的新高考革,特制定如下学校课程建设方案。
一、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进一步的解读就是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人”。其基本内涵是:良好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统一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学生培养目标
学生培养目标: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服务未来。进一步解读就是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品行优良、素养全面、特长突出,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要为培养品学兼优、具有特长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奠基,要让学生成为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
三、课程建设原则
1.体现必修与选修互补性的原则。每一类课程或每一门学科都由必修和选修共同构成课程体系,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每一类课程或每一门学科除必须修习的模块外,都有后续学习课程,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自主开发或引进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或绝大部分学生,充分尊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生活经验。
2.体现选择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课程结构体系具有足够的选择性,提供学生多样化的自主选择需要。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实行分类分层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修习课程及相应的层级。选修课程各领域各层级均建立课程群,让学生的选择多样化。
3.体现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原则。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均呈现立体化,既可横向拓宽、又可纵向加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开发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设备和教育资源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促进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四、课程建设策略
1.国家课程校本化
根据国家制定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以及新高考改革的需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特色的二次开发,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
国家课程校本化体现于常规的教学过程之中。
2.自主式开发课程
根据我校办学理念与学生培养目标,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力量及社会资源,自主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一方面对原有校本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使之更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充分学习上海、浙江高考改革的经验,结合我校科技特色发展方向,开发出更多、更具选择性的学校课程。
自主式开发的课程应用于校本课程等各类特色的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部分 学校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
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校基本课程,也是学校核心课程,是学生必须修习或必须选择修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学科单元中的必修模块。这个八个模块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学科单元课程包含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个部分。其中必修模块部分是国家指定的必须修习的学科模块,而选修模块部分则由各个省区以及学校自行选择。
二是必须选择修习的校本课程。学校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地方和学校规定的必须选择修习的课程,二是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修习的课程。这里指学校规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校本课程。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选择性教育的基础。选修课程包括两部分:
一是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八个学科单元中的选修模块。
二是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中的选修模块。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体现了课程的拓展性、调节性、补充性,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发展。校本选修课程包含德育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兴趣课程、生涯规划课程,综合实践与技能课程等内容。
新高考的核心之一就是增加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强调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该通过提高课堂效率,以便增设更多的选修课,把时间还给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开发、开设、开好校本选修课程,是达成选择性教育目标最重要的途径。
二、课程体系
1.宜昌市科技高中课程图谱及说明
关于我校课程图谱的说明:
(1)学校课程由两个课程圈组成,每个课程圈都围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但课程图谱中不同的课程门类在培训学生目标方面侧重不同:
培养目标 | 课程类别 | 目标侧重 |
全面发展 张扬个性 服务未来 | 国家课程 | 全面发展 |
体艺特长类课程 社团活动类课程 | 张扬个性
| |
公民素养类课程 科技人文类课程 生涯规划类课程 实践创新类课程 | 服务未来 |
(2)建设15个课程群
为了解决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学校在广泛而又深入地开展高中生生涯指导和选课指导的基础上,对接大学的专业课程教育,整体进行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上述课程图谱中的14个课程群及1类可能开发的大学先修课程群。
每个课程群的构成有4个要素:学科基础、学科拓展、人文情怀和科创精神。
学科基础主要包含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所要求的学科知识与能力。
学科拓展主要包含学生参加高考和选考所要求的学科知识与能力。
人文情怀主要包含良好的心态,良好的社会适应,完整统一的人格,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等内容。
科创精神主要包含科学素养的形成、科创意识的唤醒和科创能力的培养。
说明:每个课程群具体包含内容将另行呈现,将在2018年湖北省新高考方案公布后完善。
(3)高中不同学段课程开设与选择的侧重
高一学年,学生学习以学科基础、科创精神为主,兼顾学科拓展、人文情怀。
高二学年,学生学习以学科拓展、科创精神为主,兼顾人文情怀。
高三学年,学生学习以学科拓展、科创精神为主,兼顾人文情怀。
2.学校课程构成的基本框架
学科基础 科创精神 学科拓展 人文情怀 | |||||
必修+选修 |
拓展
开发
整合 | 必修+选修 | |||
国家课程类 | 科目 | 校本课程 | 科目 | ||
语言与文学 | 语文 | 人文类课程
| 辩论、演讲与口才、名著导读、创作艺术欣赏、英语时文阅读、古文明探秘、话剧等 | ||
外语 | |||||
数学 | 数学 | ||||
人文与社会 | 思想政治 | 公民素养类课程
| 心理课程、人际交往课程、校会、 班会、国旗下的演讲等 | ||
历史 | |||||
地理 | 科技类课程
| 无人机、纸飞机、水火箭、航模、3D打印、机器人、数学思想方法、 星际航行等 化学实验探究等 趣味数学 | |||
科学 | |||||
物理 | |||||
化学 | |||||
生物 | 实践创新类课程 | 烹饪、园艺、摄影摄像、天文观测、 C+语言程序设计、FLASH动画设计等 | |||
技术 | 信息技术 | ||||
通用技术 | |||||
艺术 | 音乐 | 体艺特长类课程
| 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围棋;管弦乐、合唱、舞蹈、舞台表演艺术、主持、话剧;色彩、书画、中国画;文学社、吉它社等 | ||
美术 | |||||
体育与健康 | 体育与健康 | 社团活动类课程 | |||
综合实践 | 研究性学习 | ||||
社会实践 | 生涯规划类课程
| 生涯规划课程 | |||
全面发展 张扬个性 服务未来 |
说明:
(1)课程框架是学校课程开发与设置的总体指导。内容包含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共同构成的各个学科课程群。
(2)校本课程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比如,实践创新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将学习的空间延伸到教室外、学校外,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通过制订方案、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述框架图中既包含有我校已经开发、开设的校本课程,也包含我校计划开发与开设的部分校本课程。